何謂 Ethereum 上的去信任化自主代理(Trustless Agents)? - Bitfinex blog
27028
wp-singular,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27028,single-format-standard,wp-theme-bridge,wp-child-theme-bridge-child,bridge-core-3.0.6,cookies-not-set,et_bloom,qode-page-transition-enabled,ajax_fade,page_not_loaded,,qode-title-hidden,qode_grid_1300,footer_responsive_adv,qode-content-sidebar-responsive,qode-smooth-scroll-enabled,qode-child-theme-ver-1.0.0,qode-theme-ver-30.8.8.3,qode-theme-bridge,qode_header_in_grid,qode-wpml-enabled,wpb-js-composer js-comp-ver-6.10.0,vc_responsive

何謂 Ethereum 上的去信任化自主代理(Trustless Agents)?

Ethereum 上的去信任化自主代理,是一種能自我識別、公開自身功能,並能與使用者或其他代理互動的自主軟體實體。此過程不需事先建立信任關係,而是透過鏈上註冊機制來驗證身份與聲譽,並可輔以外部驗證,以確保其可靠性與問責性。這項框架的目標,是支持一個開放且可互操作的代理市場,讓由不同開發者所構建的代理能在 Web3 生態中協作執行任務、提供服務,並以去許可且透明的方式運作。此概念若能成熟,Ethereum 將有機會從單純的金融結算層,進一步發展為支撐分散式自動化協作的廣義協調網絡。

去信任化自主代理能為 Ethereum 帶來哪些能力?

近期提出的 Ethereum 改進提案 ERC-8004,引入了 Ethereum 上「去信任化自主代理(Trustless Agents)」的概念。所謂的去信任化自主代理,指的是能夠自我宣告功能、與使用者或其他代理互動,並在參與者之間無需事先建立信任的前提下執行任務的自主或半自主軟體代理。這些代理並非運行於封閉平台或企業生態系中,而是透過鏈上註冊機制來建立其身份、聲譽與行為可驗證性。此設計旨在打造一個開放的代理市場,使不同來源的代理能根據透明且可組合的信任訊號被發現、選擇與協調,而不必依賴機構品牌或平台控制。如此一來,由不同開發者或組織所創建的代理,皆能在同一網絡中互相運作,同時維持可驗證的安全保證。

整個信任框架圍繞三個部署於 Ethereum 或其擴展網絡(scaling networks)上的註冊系統所組成。身份註冊(Identity Registry) 為每個代理分配唯一的鏈上識別碼,並連結至外部的中繼資料與服務端點; 聲譽註冊(Reputation Registry) 則允許使用者或其他代理在互動後提交回饋,支援從簡單的鏈上評分機制到更進階的鏈下分析;驗證註冊(Validation Registry) 則導入結構化驗證機制,使第三方審核者、質押擔保的再執行(stake-backed re-execution)、零知識機器學習證明(zkML proofs),或可信硬體憑證(trusted hardware attestations)能夠確認代理是否正確完成任務。這三者共同構成一套共享基礎設施,為代理間的發現、評估與信任建立提供標準化框架。

此模型對 Ethereum 與整體 Web3 生態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能讓跨組織的自動化與服務協作在無需依賴中心化平台的情況下實現。使用者將不必仰賴少數大型 AI 供應商,而能根據功能、成本、聲譽或密碼學驗證自由選擇多樣化的代理;開發者則可依賴共享的信任基礎架構,而不需從零構建封閉系統,使代理生態更具互通性與可擴展性。在這樣的背景下,Ethereum 不僅是數位資產的結算層,更可能演化為以 AI 代理驅動的分散式服務協調網絡。

去信任化自主代理開啟了「開放代理經濟(open agent economy)」的可能性,在其中,人類與自主系統皆可自由請求任務、協商條件,並在無需許可的環境下建立信任。該協議支援從日常低風險操作到高價值、高風險任務,透過動態調整信任模型來對應不同的風險等級。若此架構被廣泛採用,去信任化代理可望降低對中心化中介的依賴、促進競爭與專業分工,並將去中心化應用的範圍從金融領域拓展至自動化、勞動協調與共享運算。未來的主要挑戰則包括:設計健全的聲譽機制、防止操縱與攻擊,以及建立能維持長期誠信行為的永續激勵結構。

Web3 在「代理經濟」下會是什麼樣貌?

所謂的 Web3 代理經濟,描繪了一個數位環境:自主軟體代理能代表個人、組織或其他代理,自主發現服務、協商條件並完成任務,而無需倚賴中介。在這樣的架構中,使用者不再需要手動與協議、交易市場或 DApp 互動,而是讓代理自動執行日常決策,例如搜尋最佳放貸利率、比較代幣兌換、更新安全設定或協調支付。這些代理運作於去許可的環境中,其身份、信任與驗證均由共享的區塊鏈基礎設施所處理,而非專屬的封閉平台。其結果是從「使用者主導互動」轉變為「目標導向結果」的模式:使用者僅需定義意圖,代理即可跨多個系統自動執行。

在這樣的經濟體中,區塊鏈網絡的角色將從「結算層」轉變為「協調層」。智慧合約定義規則、激勵與爭議處理流程;註冊機制則讓代理能夠驗證身份、公開功能與接收回饋。信任模型將依任務類型而異:日常任務可依賴聲譽分數;高價值或高風險任務則需透過密碼學證明、質押擔保或可信硬體驗證。更重要的是,這些信任機制是可互操作的,而非各自為政,使不同開發團隊的代理能可靠互動。這將促進一個以能力而非品牌為核心的競爭生態,任務選擇依據功能表現,而非平台壟斷。

對使用者而言,代理驅動的 Web3 能大幅提升可用性:他們不需再面對繁瑣的錢包操作、協議交互或跨鏈橋接,只需將操作授權給個人代理,由其根據成本、速度、風險承受度或道德偏好自動優化。對企業而言,代理經濟可簡化供應鏈自動化、審計、合規檢查與資料服務,並透過共享信任層進行協調。由於系統是開放且可組合的,中小開發者與新興組織亦能參與其中,減少中心化市場常見的規模劣勢。

其影響將可能重新定義數位勞動與經濟協作:代理可專注於特定領域,如資金流動優化、資料分析、物流仲介、內容生成,並彼此協作完成複雜工作流。經濟體將不再仰賴大型平台作為信任中介,而是由密碼學、透明回饋系統與可驗證執行自然形成信任。然而,轉型過程仍伴隨挑戰,包括建立公平的聲譽制度、防範女巫攻擊、設計能抑制惡意行為的誘因機制,以及在人與自動化間維持平衡。若能妥善解決這些問題,Web3 的代理經濟將能推動網際網路從「平台導向模式」邁向「開放、互通、由自主服務組成的環境」。

Ethereum 生態何時能迎來自主代理?

Ethereum 生態中的自主代理發展已悄然展開,儘管要達到廣泛採用仍需數年。現階段的早期框架包括交易機器人、意圖導向交易系統(intent-based systems)、MEV 搜尋者、自動化交易策略與智慧合約驅動的排程工具。然而,這些系統的功能仍相當侷限,尚缺乏可廣泛支撐開放互動的通用推理、發現與信任框架。近期在鏈上身份標準、代理註冊系統與 AI 模型介面上的進展,顯示底層基礎正逐步形成,但仍處於早期階段。

在短期(未來 12–24 個月),進展將集中於「輔助型代理(helper agents)」在明確的使用者授權下執行日常任務,如管理代幣轉移、監控風險門檻、重新平衡流動性或在去中心化交易所間協商交易。由於這些任務風險較低且目標明確,這類代理不需強化的鏈上信任保證,只需簽章與可稽核性即可運作。因此,我們將更多看到半自動化代理輔助使用者決策,而非完全自主的行為。

更進階的代理經濟——即代理能在不受信任的環境中彼此發現、評估與協作——將取決於共享信任框架的建立。目前 Ethereum 提案中的代理身份、聲譽註冊與加密經濟驗證機制,正致力於讓不同開發方所建構的代理能相互驗證歷史表現與可靠性。這類系統的成熟也仰賴運算基礎設施的進步,包含 zkML 證明、可信執行環境(secure enclaves)與可擴展的 rollups,用以支撐代理的推理與推論工作負載。現實而言,跨組織的自主代理市場要真正成形,仍需約 3 至 5 年。

長期來看,這一轉變將是漸進式的演化而非突變。隨著智慧合約平台更模組化、意圖導向架構(intent-based architecture)成為常態、AI 推論成本下降並可被驗證,代理將從「可選功能」逐步成為預設互動模式。屆時,使用者可能不再需要手動簽署每筆交易,而是設定偏好邊界,讓代理代表他們在 DeFi、社交應用與協調網絡中自動行動。最終,Ethereum 生態的重點將不再是「是否」會由自主代理主導,而是「如何在安全與可治理的前提下,平順地完成這一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