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9 月 我們正見證主權個體的崛起嗎?
加密貨幣與數位資產的興起,正呼應《主權個體》一書中的預言,以及經濟學家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所提出「無法阻擋的網際網路貨幣」願景。在國家控制力逐漸削弱的背景下,它們讓跨境經濟活動成為可能,並賦予個人更高的財務自主權。從受通膨衝擊的國家積極採用穩定幣,到已開發經濟體逐步接受比特幣的監管框架,數位資產正重新塑造國家與公民間的權力平衡,推動治理模式的多元化,加速向個人主權轉移的進程。然而,儘管各國政府嘗試將加密資產納入監管並加以整合,他們的接受本身卻凸顯了一項矛盾:這等於在承認並合法化一種能讓人們在傳統金融體系之外運作的工具,預示著全球權力與信任分配方式正面臨深刻的結構性轉型。
地緣政治事件是否正與《主權個體》所描繪的條件相互呼應?
在 1997 年出版的《主權個體》一書中,作者 James Dale Davidson 與 William Rees-Mogg 爵士預言,資訊經濟的興起將大幅削弱民族國家的力量,賦權於個人,並將權力轉移到能夠跨越傳統司法邊界運作的人手中。到了 2025 年,這些條件似乎正逐漸清晰化:數位貨幣、區塊鏈與無所不在的網路連結,正在推動跨境的經濟活動,使傳統國家的控制與稅收機制愈發顯得脆弱。
同時,地緣政治的分裂與日益升溫的貿易保護主義,正呼應書中對未來世界的預測:國際格局將不再是僵固的國家集團,而是更具交易性與流動性的同盟。隨著全球貿易摩擦升高,各國愈發重視技術主權、將關鍵基礎設施重新移回本土,並與敵對勢力脫鉤。這些趨勢削弱了普世性的全球治理機制,也與書中所提出「集權式國家力量可能逐漸消解」的論點相互契合。
數位與企業型「主權者」的崛起,如大型科技平台、人工智慧巨頭、加密原生社群,進一步呼應了「認知菁英」的浮現。這群人選擇在網路空間而非傳統領土國家中生活與運作。其願景是,這些實體正逐漸掌握可與國家權力抗衡的龐大經濟與資訊影響力,凸顯出權力正從領土主權轉向網路化、去中心化的結構。
數位金融工具的加速普及,特別是在拉丁美洲、非洲及亞洲部分地區,展現出個人如何逐步從傳統金融體系中開創更大的自主權。無論是透過穩定幣、跨境採用比特幣,或去中心化身份基礎建設,人們愈來愈能在國家壟斷的體制之外實現經濟上的自我決定。這一趨勢正呼應《主權個體》的核心論點:科技正在重塑「主權」的本質,並將其從國家轉移至個人。
加密貨幣與數位資產是否已驗證米爾頓・傅利曼的預言?
米爾頓・傅利曼在 1990 年代末期著名地預言,網際網路最終將催生出一種數位形式的貨幣:一種「網際網路的貨幣」,而各國政府將難以加以控制。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正是這一願景的實現。它們建立在去中心化的點對點網路之上,使個人能夠在全球範圍內自由交易,而無需依賴銀行、中央機構或傳統支付基礎設施。這樣的設計使其具備抗審查、抗資本管制與抗貨幣貶值的特性,與傅利曼當年所洞察的核心觀點高度契合:這樣的體系最終將在國家掌控之外自然誕生。
加密貨幣的韌性已在現實場景中獲得驗證。以阿根廷、土耳其與奈及利亞等國為例,通膨與外匯管制削弱了民眾對本國貨幣的信任,比特幣與穩定幣則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可靠的價值儲存方式與跨境交易管道。即使在部分政權試圖限制人民使用加密交易所的情況下,點對點交易市場與去中心化平台依舊蓬勃發展,凸顯國家在壓制這類開放且無國界的貨幣網路時所面臨的困境。這些動態正體現了傅利曼的觀點:一旦存在能在網路上實現無中介交換的工具,它幾乎不可能被徹底消除。
除了作為貨幣的功能外,數位資產亦推動了「主權個體」的浮現:讓個人與社群能在更大程度上獨立於國家結構之外運作。去中心化金融(DeFi)協議使使用者在無需銀行的情況下即可獲取借貸與儲蓄機會;去中心化身份解決方案與 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則提供了不受地理限制的治理與協作模式。在薩爾瓦多,比特幣甚至一度被納為法定貨幣,直到今年一月在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壓力下才修法調整。薩爾瓦多的案例清楚展示了加密貨幣如何重塑「個人—市場—國家」三者間的關係。這些實例凸顯出數位資產如何賦能於人,使其能繞過傳統守門人,主張自身在財務與政治上的自主權。
這一發展軌跡揭示出一種更深層的哲學轉變:主權不再僅僅是國家的專屬功能,而正逐步成為個人可藉由科技行使的權利。透過加密貨幣,人們能在脆弱的銀行體系之外保護自身財富、跨越國界進行協作而無需集中化監管,並在監控日益擴張的時代維護隱私。當前挑戰仍不少,無論是監管上的阻力,還是技術層面的限制,但加密貨幣的發展勢頭已證明傅利曼的預言不僅成真,更正在積極重塑社會。它們正為一個由個人而非國家,逐步決定全球經濟參與條件的世界奠定基礎。
我們正見證一個更主權化未來的轉變嗎?
在《主權個體》一書中,Davidson 與 Rees-Mogg 曾描繪過這樣的未來:各國將被迫因應數位經濟的崛起,以及愈來愈多超越傳統邊界運作的個人自主力量。近期加密貨幣的監管與採用發展,正顯示這一進程正在展開。曾經試圖全面禁止或嚴格限制比特幣的政府,如今正逐步建立合法化的框架,從美國推出比特幣現貨 ETF,到近期《Genius Act》的通過,皆是明顯例證。這種轉變意味著,各國已認知到:與其試圖消滅去中心化貨幣,不如尋求共存之道。這一現實正呼應書中的預測──在金融主權愈加難以被國家掌控的世界裡,政府必須透過競爭來維持自身的存在感與相關性。
各國將加密貨幣納入體制的過程,本身正呈現《主權個體》早已預見的矛盾。一方面,監管與金融體系的整合為其帶來新的正當性與更廣泛的採用,特別是在過去態度謹慎的機構之間。另一方面,當國家選擇擁抱比特幣時,卻也在無意間賦予個人能力,讓其能在央行或法幣體系之外儲存與轉移財富。這種張力顯而易見:儘管監管當局將政策定位為保護投資人與市場的措施,但國家背書的加密基礎建設本身,也讓公民更容易取得能抵抗貶值、審查與沒收的資金形式。
若這股監管動能持續下去,其影響將十分深遠。在過去曾歷經貨幣危機的新興市場,若比特幣或穩定幣獲得正式承認,可能會加速對脆弱金融體系的去中介化,將經濟活動轉移至平行的數位經濟之中。而在已開發市場,機構投資者的採用則可能使加密資產成為標準投組配置的一環,進一步削弱國家發行貨幣在長期儲蓄上的壟斷地位。隨著更多政府參與,跨司法轄區的競爭或將加劇——對加密貨幣更友善的國家,將在吸引人才、資本與創新方面勝出,犧牲那些行動遲緩的對手。這正呼應《主權個體》中的願景:在一個地緣政治版圖日益分裂的世界裡,個人與資本將流向最具包容性的環境。
最終,加密貨幣在監管上的認可與國家層級的採用,可能加速書中所描述的「邁向個人主權」更廣泛轉型。若個人能夠無縫地跨境轉移財富、參與去中心化金融體系,並依數位資產友善度選擇司法轄區,傳統民族國家的權力將被削弱。政府雖仍握有重要影響力,但其角色可能逐漸演變為競相爭取「數位公民」的服務提供者,而不再是經濟生活中不容質疑的仲裁者。從這個角度來看,比特幣的主流化採用不僅是一個金融故事,更代表著 21 世紀權力、信任與主權分配方式的結構性轉變。